老哥集团




    站内导航: 

    公费出国不降反升

    添加时间  :2011年08月18日   【字体大小: 】 关注 :833

      与去年相比,今年中央各部门“三公”经费总支出中 ,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均有所下降,唯有因公出国(境)经费(即人们俗称的公费出国)增加。初步统计,在已公布“三公”支出数据的94个中央部门中,有51个部门增加了因公出国(境)经费,共计近7000万元 。

      对于不降反升的因公出国(境)经费,公众的一贯疑问是:官员因公出国花了多少钱?出国到底做了什么?而专家表示 ,不排除有些部门公布的数据有人为缩小的可能,而公开不应仅仅只限于数据,还应该包括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内容,并要严格制定相关标准。

      公费出国不降反升

      截至8月16日,粗略统计 ,已公布的94个部门去年因公出国费用达14.5亿元 ,其中,国家体育总局和中科院因公出国费用双双过亿,分别为1.54亿和1.13亿元。

      一些部门因公出国费用占比较高。商务部2010年“三公经费”财政拨款支出6171.41万元,而因公出国(境)费用5798.39万元 ,约占94%。国家人口计生委去年“三公经费”支出927.2万元,其中因公出国(境)支出470.54万元,占比也达五成以上 。

      根据财政部此前公布的数据 ,2010年中央本级,包括中央行政单位(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)、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(境)经费为17.73亿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与2010年决算相比,今年中央本级“三公经费”财政拨款预算中 ,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、公务接待费比上年都有所减少,但因公出国(境)经费却比上年有所增加。

      在已公布“三公经费”数据的中央各部门中,有51个部门今年因公出国费用预算数上涨,开支增加近7000万元。国家体育总局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财政部、科技部 、国家税务总局、知识产权局、卫生部 、国家林业局 、国土资源部、海关总署、水利部、证监会、全国政协、监察部、残联 、电监会等部门开支增加超过百万元。其中,海关总署今年公务出国开支增加1518.13万元 ,国家体育总局开支增加1136.01万元 ,增加较多 。电监会去年因公出国花费70.06万元,今年的预算数为181.61万元,增幅高达159%

      不仅中央单位如此,一些地方政府晒出的“三公”经费明细表明 ,地方政府一些部门因公出国的费用也呈上涨态势。以北京为例,截至8月15日已公开“三公经费”的44个部门中 ,有22个部门2011年因公出国(境)费预算数比2010年因公出国(境)费决算数增加,药监局、文化局等部门增幅较大 。

      在中央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公布“三公经费”的过程中 ,部分官员也开始“透露”自己的出国经历。7月底,网友在论坛发表了一篇名为《四川一市长向中央记者夸耀“我去过60多个国家”》的帖子引起较大关注 ,该帖援引一则新闻说,宜宾市一位副市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去过60多个国家 。

      官员热衷出国引质疑

      随着各类出国数据的公布 ,质疑声此起彼伏。国家人口计生委出国费用高昂一事便饱受争议 。有网友表示,中科院出国费用高或许是为了考察高科技,商务部出国多是为谈生意 ,但国家人口计生委花那么多钱出国,是为了做什么呢?也有专家质疑 ,中国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 ,难道计生委频频出国是去国外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经验 ?

      至于去过60多个国家的四川宜宾市副市长,人们则有更多的猜测,一个副市长去这么多国家,是公款还是私人行为,如果是私人行为,他的收入能支撑那么高费用吗?如果是因公出国 ,什么公务能“去过60个国家” ?是不是借机公款出游,乱花纳税人的钱?

      专家表示 ,这说明我国在因公出国领域存在诸多乱象。“有些部门 、机构找个理由就出国的现象很普遍。”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《经济参考报》采访时表示,近年中央加大查处不合规公费出国力度之后 ,以考察的形式出国相对有所减少,但以各种学习 、研讨、交流形式层出不穷,而且数量更大,有些地方还把达到一定规模的干部出国培训作为政绩进行宣传。美英一些大学甚至把中国的官员培训作为一个产业来做。

      一直关注预算公开的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吴君亮告诉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 ,目前公款出国的乱象有几种表现:一是不需要出国的却出国了,或者编造理由出国,这在他们行内叫“编个筐”。二是出国的人数多过需要的人数 。有时明明一两个人去就可以了,非要搞一队人马去 ,这在他们行内叫“搭个车”。三是出去喜欢绕弯 ,去一些不需去或不该去的地方。本来去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就行了 ,但就是要多去几个城市,甚至多去几个国家,这在他们行内,叫“刹一脚  ,绕个弯”。吴君亮说 ,有些地方甚至把出国作为一种待遇 ,每年都去享受。

      因而今年3月,监察部有关负责人在一次制止公款出国(境)旅游专项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提醒说,禁止公款出国(境)旅游的任务依然艰巨 。该负责人表示,近些年来,一些党政干部以公务为名 ,巧立名目公款出国(境)旅游 ,耗费了国家大量资财,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。

      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也一直致力于规范公款出国(境)行为 。早在1989年中办、国办就曾印发《关于严格控制领导干部出国访问的规定》。随后,有关部门相继发布《关于加强党政机关县(处)级以上领导干部出国(境)管理工作意见》 、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出国(境)管理的通知》 、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因公出国(境)管理的若干规定》、《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出国(境)旅游的通知》等文件 ,旨在限制出访团组数和人员数量、在国(境)外的期限、禁止一般性考察或重复考察等。

      应有严格标准和绩效考核

      目前公费出国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表明 ,公款出国的数额到底有多大 、公款出国的官员在国外到底做了什么还很难说清。“这充分透露出预算公开的必要性”,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认为,预算公开不仅仅是公布一个数据,还应该包括绩效考核问题,为什么要出国,出国以后的结果以及对改善自身工作带来的效果等,这些都应对纳税人有一个交代。

      “仅就预算内来说,中央公布了因公出国的年度消费是多少多少 ,但老百姓根本没法监督是合理还是不合理,是必要还是不必要 。这就提出一个问题,即对三公消费的合理性的判断要细化。”竹立家说 。

      而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马国贤则对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介绍说,有些“三公经费”虽然已经发生,但未必列入会计支出,如“企业请客 、官员出国”等。另外,由于“三公经费”中,如出国(境)支出并无相应的会计科目,部门公布的数据来自统计,“这就不能排除有些部门公布的数据有人为缩小的可能。”为此 ,他建议,如果要长期监察,财政就必须改革会计核算体系,设置会计科目,并列入决算,同时,允许媒体或公民能通过申请公开,自由地获得各部委有关信息,才能发挥公民的监督作用 。

      马国贤表示 ,此次国家第一次公开“三公经费”信息 ,意义不能低估 。但是,至少到目前,公布的包括因公出国在内的“三公经费”尚无法作为监督依据。这主要是因为“三公经费”的概念不够清晰,统计范围尚不够严密 ,比如,部级机构的经费与部级下属“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”的经费就不是同一概念 。其次,“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”是很含糊的概念 ,只有统计并公布到单位才具有研究和评价价值 。

      吴君亮建议,今后不仅应制定严格的标准,比如什么情况下可以出国,人员标准等等 ;而且预算中要体现出来,要有详细的解释,另外,决算时还要有明细 。

      李炜光也认为,预算公开不只是一个形式,更是某种机制的转换。目前 ,要做的是如何不在这个层面徘徊 ,而是继续往前推进。在他看来,完善机制首先是法制,目前我国的法制体系尚未建立,《预算法》中关于预算支出 ,特别是三公支出应怎么公开、以何种形式公开 、何时公开 、公开之后如何问责、如何考核绩效等都有待明确。再者应提高公共管理及审计水平。此外还要使公众参与渠道畅通 。

    推荐产品
    • 煤质粉状活性炭煤质粉状活性炭
    • 柱状活性炭柱状活性炭
    • 果壳活性炭果壳活性炭
    • 煤质颗粒活性炭煤质颗粒活性炭
    • 椰壳活性炭椰壳活性炭
    • 污水处理活性炭污水处理活性炭
    • 脱硫脱硝活性炭脱硫脱硝活性炭
    • 回收溶剂用煤质活性炭回收溶剂用煤质活性炭
    产品列表 | PRODUCT
    联系老哥集团 | CONTACT
    联 系 人 :贺经理
    电 话:0371-85615236
    传 真:0371-85615236
    手 机:15036045550
     QQ :
    邮 箱:15036045550@qq.com
    扫码加我微信



    XML地图